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管理平臺
——為自然資源走向三維時空管理奠定數據基礎
2021年2月8日,自然資源部辦公廳印發《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建設總體方案》(自然資辦發〔2021〕21號)的通知,發布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和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任務。按照《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自然資發〔2020〕15號)和《自然資源部信息化建設總體方案》(自然資發〔2019〕170號)要求,實現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成果立體化統一管理,推動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成果橫向聯通、縱向貫通。發文明確要求建設自然資源“一張網”、“一張圖”、“一個平臺”,并以此為基礎構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自然資源監管決策、“互聯網+自然資源政務服務”三大應用體系。
本公司自主研發的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管理平臺按照統一的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模型,圍繞自然資源部管理的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濕地、水、海域海島等七類自然資源,構建“一個主庫、九個分庫”,實現對歷史、現狀各類自然資源調查監測數據成果的邏輯集成、立體管理和在線服務應用。
u 系統架構
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管理平臺系統架構如下圖所示:
u 關鍵技術
? 多源時空數據融合:Speed時空大數據平臺
Speed時空大數據平臺,聚焦時空大數據中的數據檢索以及時空信息云平臺中的分析計算,構建面向時空大數據的海量檢索解析與并行計算分析引擎。引擎整體包括基礎性的時空矢量大數據與柵格大數據分析、點云大數據分析功能,以及面向行業領域的智慧自然資源大數據分析模塊等。在此基礎上,提供二三維一體化的時空場景展示及可視化分析平臺,實現多源時空數據在同一場景的在線展示、交互、分析,并通過 LOD 流模式,實現海量點云媒體數據的在線可視化與云端交互。
? 動態更新:新型測繪體系的時空數據處理框架
基于 GeoAI 時空信息提取框架,實現以地名地址為索引的行業領域地理知識圖譜,實現遙感影像數據地物提取與掃描地圖地名信息識別,實現結合計算視覺方法的點云重建和語義分割。
基于計算視覺的空間地理要素眾包更新平臺,采用眾包模式,基于 GeoAI 時空信息提取框架,結合物聯網邊緣計算與云端時空大數據,通過計算視覺方法實現基于全景影像與視頻數據的空間地理要素檢測識別以及三維重建,通過其與基底地圖的變化檢測、空間對齊、融合優化,實現空間地理要素的低成本快速更新。為自然資源三維立體時空數據庫的更新奠定了技術基礎。
u 系統特點
? 一體化設計
遵循部信息化總體建設方案要求,全局考慮,兼顧當前應用和未來發展需要。與現有信息化體系深度融合。
? 盾構式建設
科學實施,穩步推進。區別于敞開式建設,采用成熟一個、集成一個、共享一個的方式,一段一段向前推進。
? 蜂群式部署
物理分散,邏輯一致。主庫牽頭,分庫分布式協同,三維時空數據庫管理平臺承載支撐,共同實現調查監測成果應用目標。
u 系統優勢
? 技術優勢
多年致力于多源時空數據融合、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多源數據分析和應用方面具有較強的技術積累。
? 服務優勢
公司具有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和強大的技術團隊,致力于為每一個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 設計優勢
先進的設計理念,超強的前瞻性分析,使系統在將來能與眾多新技術平臺對接,保持系統的先進性和持續穩定服務能力。